安龙县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素有“三千年文化、三百年荷花、三十处美景”的赞誉。安龙独具特色的地形地貌造就了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相融合的招堤风景名胜区,招堤风景区于1985年贵州省首批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贵州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
招堤位于安龙县城东北,始建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堤的两侧垂柳成行,荷花池53000多平方米,曲桥300米,观荷亭和朱楼画廊数幢,联为一体。
安龙招堤景区三面翠峰环峙,一面紧傍城厢。这里原是一个湖泊,俗称陂塘海子,陂塘海子和绿海子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宽阔的水域,过去时常泛滥成灾,清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兴义府游击招国遴倡议集资修堤,将湖水分隔,解决了水患,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谋利的武官,就把这道堤称为“招公堤”,后人简称“招堤”。后来,历届地方官又在招堤周围陆续增修了亭台楼阁,植柳栽桃,遍植荷花,相继修建了“涵虚阁”、“一览亭”、“半山亭”,风景也愈秀丽,从此,招堤也就成了陂塘海子十里荷花这一胜景的统称。
招堤牌坊
安龙的名胜古迹融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于一体,许多景点与历史事件和著名人物相连,因而独具特色。招堤景区入口的牌坊为四柱三门结构,绿瓦盖顶,牌坊上的楹联由清道光年间刑士蒸所题。上联“前招公,后张公,乃武乃文,挽沧海狂澜,并作中流砥柱;仿白堤,肖苏堤,好山好水,缅遗风高咏,翛然上届神仙。”
半山亭
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张瑛任职兴义府知府时对招堤进行加高加固,后又在金星山修造半山亭。一次在亭内大宴宾朋,酒至酣甜,张瑛年仅十一岁的爱子张之洞即兴作了700余言的《半山亭记》,一气呵成,句法工整,语惊四座。后刻石嵌于亭内石壁之上。半山亭内楹联多达数十条,均为龙城知名人士所书,其笔法龙腾虎跃。楹联情景相融,寓意深远。
怀乡桥
怀乡桥系原福建军区司令员安龙县人士杨滨于80年代安龙自治县县庆活动时捐资所建,坐落于金星山麓右侧之水渠上,是一座玲珑别致的雕栏石拱桥,远看恰是一轮明月倒映荷花池中,叫人想起了“月是故乡明”之名句。
醉荷亭
1980年以来,政府逐年拨款维修招堤风景区,恢复了原“十里荷香”近百亩,又在荷花池上建造了钢筋水泥曲桥,曲桥中有流线型和梯形桥各一座,桥上水泥预制板有梅花图案,两侧栏杆以几何图形为装饰。曲桥中央部位建有五座赏荷亭阁,其中一座为二层攒尖六角亭名曰“醉荷亭”,匾额系现代著名女书法家肖娴女士题书。这五座亭阁均仿清代建筑造型,黄瓦红柱,亭檐五枋外侧彩绘各种图案,内侧彩绘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故事以及安龙县各民族民俗风情、名胜古迹、花卉鸟兽等,构图精巧,色彩艳丽,栩栩如生,与招堤所有之亭阁彼此呼应,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令人神驰,佇立于亭中欣赏盛开之荷花,怡然自得。
王囊仙塑像
王囊仙:女,布依族,本名王阿崇(又作阿从),是清朝嘉庆年间一名传奇的布依族女子。王囊仙自幼习武,能以布依族巫术为人治病,以宗教形式组织布依族人民起义,且貌美不凡,布依族民间便称其为囊仙,意为仙姑。嘉庆二年正月初五(公元1797年)领导布依族人民于南笼府(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安龙县)起义反清,号称黄仙娘娘,其军人数最多时达数十万众,义军先后攻下普坪、贞丰、兴仁、兴义,直扑紫云、长顺、织金等地,以布依族为主体,各地苗族、彝族人民纷纷揭竿而起,直指省城贵阳;清廷十分恐慌,派大军镇压,使布依军渐陷困境,逐步退守;攻陷布依军根据地,生擒王囊仙等;用囚车押送北京,于农历十一月初七(公元1797年12月24日)将王囊仙凌迟处死,时年仅二十岁。
观景长廊
观景长廊于2005年修建,长20米,宽6米。走在观景长廊中,可欣赏两侧荷花,每到仲夏,荷花竞放,舞翠摇红,争妍斗艳,长廊仿佛浮于花海之上,轻风过处馨香袭人。长廊两侧,千株绿柳,拂拂依依树上莺歌燕舞,树下鱼翔碧水,走在观景长廊,仿佛人在画中。
门票15
©2020-2023 www.zjyoug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景点大全_自驾游贵州 版权所有 黔ICP备19005176号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18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