鸾塘书院,遗址在今沿河自治县沙子街道的官坝、鸾塘一带。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清澈见底的白泥河(又名甘龙河)穿插而过,犹如飘伏在山谷间的绿色的绸带。白泥河两岸数古树参天,有百余棵硕大的乌杨树、枫杨树(俗称麻柳树),形态各异。鸾塘之所以名鸾塘,从字面上看,鸾是一种名贵的鸟,鸾是鸾凤和鸣之意,塘指寨前碧波粼粼,深不见底的潭水,在潭水悠悠,随波荡漾的河岸千年古树披繁叶茂,底层密布的翠竹林间,鸟择其建巢而息,这或许是鸾塘得名的原因。
鸾塘书院始建于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距今已近九百年历史。据《思南府志》载:宋绍兴年间建鸾塘胜院,清康熙癸酉(1639)举人朱可熹、朱可颐兄弟就读于此。清雍正年间(1723~1755)废,石碑尚存,思之书院以其为最古。
鸾塘书院之创,是贵州地方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当时对乌江流域人才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鸾塘书院的设置,是有原因的,除了当时的土著首领向往汉文化外,朝廷也对他们有竭尽笼络之意,在官职上给予加封,同时修建书院传授汉文化教育,以达到民族同化的目的。早在宋高宗之前,“蕃部长”田祐恭就已归顺了宋朝(愿为王民),思州疆土大大拓宽。明嘉靖《思南府志》:“政和间(1110~1118),蕃部长田祐恭被召入觐,举止不类远人,徽宗异之,问其故。曰:‘臣门客夏大均实教臣。’上悦,厚赐之。拜大均保州文学。”宋徽宗厚赐祐恭,授予思州宣抚使官职,统领思州疆土。
官坝位于白泥河的东岸,居民以朱姓为主。相传朱氏族人为明朝第二个皇帝朱允炆的后裔,其先祖在宫廷皇族内部争权中败下阵来,为保全自身不得不远走他乡来到沿河,最初落脚在沿河司城坨街,后迁至官坝。据《朱氏族谱》记载,始祖朱元为朱允炆之曾孙,朱元璋之来孙(元璋——标——允炆——缙——希周——元),于弘治十七年(1505)迁于沿河。朱氏先民到达官坝后,男耕女织,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他们身为皇族后裔,其文化底蕴要比当地土著人高,使鸾塘书院得以继续发展。在清朝康熙年间,第五世朱世珍膝下“五子三婿皆列科名,史府赠送‘建安遗风’四字”。朱氏居住的地方,依山傍水,如果从对面看来,官坝的后山就像一个巨大的葫芦,也不知是哪一位神仙不小心掉到了这里,也难怪朱家世代出才子,原来是神仙在葫芦里装满了智慧。
鸾塘寨位于白泥河的西岸,又名黑虎寨,居民主要以黎姓为主。传说早在宋朝年间,黎姓祖先就已定居鸾塘。黎氏初来沿河时有三兄弟,老大黎全来到鸾塘,见这里风光秀丽,白泥河水清沙明,鱼跃碧波,河岸上绿树成荫,翠竹成林,是个难得的好地方,于是安居下来。鸾塘寨外有坚固的围墙封锁,只由一石朝门供人出入,寨内楼台轩榭,雕栏花窗;寨中巷道数条,虽无闹市般喧哗,却有无限乡愁。寨后群山起伏,从高处看,那些群山形似五只蟠龙,人称五龙山。而鸾塘所在地则是伸向河里饮水的龙头,故称“渴龙饮水”。这里的石头和土地都是紫红色,遍地红砂土,细而无杂石。这种土被水冲走消失后,只要将底层红叶石翻起,经日晒雨淋,很快又变成红砂土;只要你勤劳,红砂土不会贫瘠,所以又被当地人称为“子孙土”或“富贵土”。
其实,历史上的官坝与鸾塘本属同一地域,统称鸾塘,因为这里沙洲甚多,枝繁叶茂的麻柳树是鹭鸶、青鸟等栖息之地。据《朱氏族谱》记载:“崇桢十三年,以价二百五拾两纹银买得李姓鸾塘当坝之平原,以掩武修文,又就小河之近便,亦可钓戈而取鱼。”后来,因朱氏家族中出了“五子登科”,朱可熹等人还在外当了官,这在蛮夷之地的沿河实属破天荒的大事,人们将朱姓居住的村寨当坝更名为官坝。
鸾塘书院的兴建,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地方土著民族学习汉文化向往,也是宋王朝在西南地区推行民族同化的结果。由此,鸾塘书院之所以称为“胜院”,是由皇帝所敕赐,由官方所修建,不是由哪一个姓氏,哪一个名人所修建的。历史上官坝和鸾塘本属同一个地域,两个村寨隔河相望,史志的记载也难免会混淆。当然,人们为此而争论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鸾塘书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
©2020-2023 www.zjyoug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景点大全_自驾游贵州 版权所有 黔ICP备19005176号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18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