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旧址位于七星关区中山路,原为安息会。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长征到达毕节,创建了黔大毕革命根据地,开展了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红六军团政治部就设在毕节市城区中山路12号原安息会会址内,政治部主任夏曦和政治委员王震等领导同志就在此办公。军团领导大力宣传红军为“干人”打天下的队伍,积极开展“扩红”工作。此间,毕节地区5000多英雄儿女参加北上,仅七星关区就有3000多人,这是红二、六军团长征过程中“扩红”成绩最为辉煌的阶段,后来被红军将领称为长征时期的“黄金时代”。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旧址,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第三批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1936年2月9日,在毕节地下党和地方武装的接应下,贺龙、任弼时、肖克、王震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不费一枪一炮拿下了黔西北重镇毕节(今七星关区)。2月17日,红军将此前在大定(今大方)建立的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迁至毕节百花山办公。
红二、六军团进驻毕节城后,立即广泛开展革命活动。建立毕节县中心县委,由红六军团民运部部长李国斌担任县委书记,地下党员杨杰参与机关工作。先后成立“毕节县抗日大同盟”、“毕节县抗日救国会”和建立“毕节县妇女委员会”等组织。夏曦主持召开了有劳苦人民、爱国人士参加的千人群众大会,宣讲红军的性质、任务、纪律及国内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政治主张等。抽调干部和战士下到广大农村进行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和武装群众的工作。建立“苏维埃毕节县革命委员会”,继续发挥“草原社”成员进步师生、爱国志士的作用,配合红二、六军团组建地方工作队,深入城镇街道和区乡、村寨宣传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抗日主张,在鸭池、朱昌、海子街、长春堡、撒拉溪、杨家湾等区乡先后建立了乡村苏维埃政权49个,为开辟、建设黔西北革命根据地,发展红军,壮大抗日力量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了更好地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组建抗日武装,按照团结民众和一切爱国志士加入抗日队伍,不分政治派别,不论成分,一致联合起来,组建抗日救国军的施政方针,红二、六军团以毕节地下党掌握的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三支地方武装为基础,组建了“贵州抗日救国军”,救国军下设三个支队。由曾任贵州军政府行政总理的毕节爱国民主人士周素园担任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委员、毕节地下党支部书记邓止戈任参谋长。红二、六军团派李光清、廖明、欧阳崇庭分别担任第一支队、第二支队、第三支队的政委,席大明、周质夫、阮俊臣分别担任支队长。
贵州抗日救国军成立后,组织毕节各界人士成立了“抗日救国委员会”和“抗日救国团”等民众团体,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在黔西北革命根据地,由于红二、六军团的正确领导和广泛开展革命活动,毕节人民踊跃参加红军、参加革命,在短短的时间里,根据地就有五千多英雄儿女参加红军,加入抗日队伍。红二、六军团在原来的基础上,相继新建了独一团和独四团,壮大了两个军团的力量,并得到了很好的休整,成为红二、六军团扩红的“黄金时期”;贵州抗日救国军第一支队从一千多人发展到三千多人,第二支队从五百多人发展到一千多人,第三支队从两千多人发展到四千多人。同时还先后组建头步桥、鸭池、长春堡、小坝、层台、朱昌、撒拉溪、杨家湾、海子街、七星关等区乡游击队44支,共有游击队员两千四百多人。红二、六军团离开根据地北上时,抗日救国军第二支队编入红军随军北上,一、三两个支队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直至解放。“贵州抗日救国军”是红军长征途中建立的唯一的省级抗日武装。
©2020-2023 www.zjyoug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景点大全_自驾游贵州 版权所有 黔ICP备19005176号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18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