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作为长江以南迄今考古资料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典型代表,观音洞不仅是贵州喀斯特地区的一个普通洞穴,而是以“观音洞文化”的品牌享誉海内外,走进历史教科书的。
观音洞,位于黔西县城西南28公里的沙井民族乡(现更名为观音洞镇),系石灰岩构成,是闻名于中外的中国古人类发祥地之一,它与北京周口店遗址、山西西侯渡遗址并列为中国旧石器文化遗址的三个代表。观音洞位于一个南北长约七百米,东西宽约五百米的封闭洼地的边缘,洞口高出洼地底部约十五米。
1994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毕节地区志·文物名胜志》,是这样叙述观音洞的得名及其发现过程的:“相传,过去兵荒马乱年月,当地群众到洞中躲乱,无意中发现龙骨,有消炎止血作用。人们认为这是观音菩萨施舍的良药,在洞中立木雕观音,遂得其名。1958年,当地群众在洞中挖出大量龙骨出售,引起考古部门的重视。1964年~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等单位先后四次进行发掘,共出土四千余件石制品和23种哺乳动物化石。出土石器中,刮削器占80%,充分反映了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的特征。研究表明,观音洞为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被命名为‘观音洞文化’。”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原研究员、国际古人类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法国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客座教授、曾参加黔西观音洞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李炎贤教授与副研究馆员文本亨合著了《观音洞——贵州黔西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该专著1986年5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1988 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该专著系黔西观音洞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发掘的正式报告,是研究观音洞文化的权威专著之一。
这本专著是这样描述黔西观音洞遗址的发掘过程的:“1964年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贵州省博物馆联合考察小组,在当地干部和群众紧密配合下,在贵州省黔西县沙窝区沙井公社观音洞发现了富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堆积。经过试掘,不仅从堆积中找到化石,而且还找到一些人工打制的石器。1964年冬到1965年初的发掘,肯定了观音洞为一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1965年,在裴文中教授指导下,这两个单位又联合组织进行发掘,进一步确定了旧石器和动物化石的层位。1972年,在西洞口附近的发掘中,又获得了大批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为确定观音洞堆积的层位及其地质时代,为认识观音洞旧石器时代文化性质,提供了切实的依据。1973年,贵州省博物馆主持举办的考古培训班在此进行发掘,又获得了一批石制品和动物化石……”
《观音洞——贵州黔西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遗址》是这样评价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的:“观音洞文化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地层关系明确,伴出的哺乳动物化石丰富,而且因为发现的石制品材料多,技术和类型复杂多样,并富有特色,对探讨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地区特征,文化的多样性,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渊源问题,打制石器的技术传统问题,都程度不同地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实物证据或可供思考的线索。”
据专家们考证,观音洞的石器是人工打制而成,其加工技术与复杂程度与“北京人”的石器极为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差别,确认这个地方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就有过古人类活动。在观音洞出土的文物,属长江以南迄今考古资料最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故命名为“观音洞文化”。 “观音洞文化的特征,为国内旧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被认为是南方旧石器初期文化的代表,与北方旧石器文化早期代表周口店中国猿人遗址构成了我国原始文化的两大主要特点。”(引自《毕节地区志·文物名胜志》)。
因黔西观音洞文化遗址考古发掘的巨大价值,在中国考古界一时有“北有北京周口店,南有黔西观音洞”的说法,这足以证明观音洞在人类考古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1982年3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洞四周群山环绕,绿树丛中稀疏地点缀着农家的房屋。洞口位于一个相对舒缓的地带上,四周杂树丛生。洞口对着的便是一片良田沃土,由此可以推断这一带在几十万年前就是一个良好的生存居所,这是人类祖先睿智的选择。
观音洞所在的石山顶上,乱石遍布,石缝间顽强地生长着不少树木藤蔓,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西游记》里的花果山。遥想几十万年前,原始先民在这片乱石丛中追逐嬉戏、攀跳打闹的场景,日子是十分的惬意和快乐。这曾有过的一切消失在万丈红尘之中若干年之后,又被人们揭开了它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纱,留给世人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引领着人类文明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
©2020-2023 www.zjyoug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景点大全_自驾游贵州 版权所有 黔ICP备19005176号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18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