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的全称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毕节城区百花山,是如今毕节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毕节“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是1936年红军长征途中“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办公的地方,也是当时贺龙、萧克、任弼时、王震等红军高级将领运筹帷幄、指挥作战的地方。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将毕节“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和大方“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毕节“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毕节“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部旧址”一起捆绑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毕节“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位于毕节百花路19号,临街的一栋面阔7间房,系重檐歇山式青瓦面房,其围墙用斗砖砌筑,墙上镶嵌有大理石标志牌,大门上方悬挂的“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21个大字由萧克将军题写。
进门是天井,地面用青石板铺就;正面是福音堂,系20世纪30年代修建。院内有厢房和长廊相连,花圃与小径贯通,环境十分优雅。过长廊,穿天井,向下步行十余级石台阶,是一座长方形砖木结构的房子,门窗上花草纹饰做工精湛。这里曾是贺龙、萧克等红军领导人居住过的地方,馆内现保存有文物数百件。
为了有效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1934年10月29日,红二、红六军团约八千人挺进湘西,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1935年9月,蒋介石调集130个团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发动新的“围剿”,形势十分严峻。红二、红六军团审时度势,于1935年11月19日撤出根据地,开始新的战略转移。
根据中央军委“二、六军团可在黔、滇、川活动”,“应以佯攻贵阳之势,速转黔大毕地区,群众地形均可暂作根据地”的指示,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军团和萧克、王震领导的红六军团,于1936年1月中旬进入贵州,开始了创建黔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实践活动。
红二、红六军团于1936年2月2日渡过鸭池河天险,2月3日进占黔西,2月6日进占大定。2月7日,在任弼时等军团首长的主持下,成立了中共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委及省革命委员会;2月8日,在大定(今大方县)城关召开的千人大会上,宣布“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正式成立,贺龙任革命委员会主席,陈希云任代主席,朱长清任副主席。
红二、红六军团进占黔西北,创建革命根据地,使蒋介石惊恐万状。1936年1月28日,蒋介石亲自飞抵贵阳坐镇指挥,调动万耀煌、樊嵩甫、郝梦龄、李觉、郭汝栋等部5个纵队81个团的兵力向黔、大、毕发起猖狂进攻。2月16日,国民党军从东、南、北三路向大定猛烈推进。为了更有力地打击敌人,2月17日,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迁到毕节百花山福音堂办公。面对严峻的形势,1936年2月27日,红二、红六军团决定撤离毕节,实行战略转移。为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红二、红六军团在乌蒙山区与敌人展开周旋,历时23天,终于摆脱敌人,踏上北上抗日的征程。
“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成立以后,发布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布告》第四号,深入各地组织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和游击队,开展轰轰烈烈的打土豪、分浮财斗争,并开展了其他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在“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的领导下,黔西北大多数区、乡、村都建立了革命政权。据不完全统计,共有滥泥沟、瓢儿井、响水、海子街、鸭池、朱昌、何官屯、长春堡等8个区级苏维埃临时政权,共建立了95个乡村级苏维埃临时政权。
为了贯彻好党的民族政策,革命委员会还结合黔西北的实际,广泛宣传党对黔西北少数民族的各项政策,规定了严格的纪律;红军还主动帮助生病的少数民族同胞治病,给少数民族群众挑水,打扫卫生等,使他们深受感动,许多人积极为红军带路等。“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的一系列施政方针及革命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瓦解了敌对阶级的营垒,孤立了反革命分子,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有力地巩固了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有效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毕节五千余人还参加红军北上抗日,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毕节“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中央和省、地有关部门联合召开了“纪念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成立50周年”大会,并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同时拨专款对“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大方处和毕节处进行了维修,并辟为“革命历史陈列馆”。
©2020-2023 www.zjyoug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景点大全_自驾游贵州 版权所有 黔ICP备19005176号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18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