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越文庙是过去平越府祭祀孔子的庙宇和封建官办学堂,因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故称文庙。堂邑文庙座北朝南,福泉市平越文庙始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5年),我国历代对孔子尊崇备至,把建文庙作为大事。明洪武年间曾下令天下郡县皆建文庙。文庙是福泉市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国学教育学习的主要场所,平越文庙占地7200平米,为木结构古建筑群,由照壁、庙门、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斋宿更衣所、名官乡贤祠、崇圣祠等组成。
文庙的建筑历代都遵从一定的规制。其建筑群都采用均衡对称格式,沿着中轴线递进展开。建筑群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陪衬建筑,后半部分为主体建筑。整个建筑群有门、坊、殿、庑、堂、阁、亭等,这些建筑各具特色,主次分明、层次井然、明晰有序、和谐共存,共同构成了既庄严肃穆、古朴典雅,又丰富多彩、流畅有序的外形建筑美。
庙门前的照壁,据记载,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后人把一部分儒家经典书籍藏在照壁的夹墙中而得以保存,文庙中都建有照壁,对此事以示纪念。照壁前方是“杏坛讲学”图,纪念万世师表孔圣先师。背面为书法家于继东书写的“太和元气”中国古代盛行阴阳五行学说,中国北宋哲学家张载用“太和”一词形容气的絪(yin带绞丝旁)缊(yun)未分的状态,即阴阳二气矛盾的统一体。太,通“大”,至高至极。和,指对立面的均衡、和谐和统一,“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冲和之气;“元气”原意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质,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称为“ 元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在这里,“元气”为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是指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中国封建王朝统御国家最想达到的目标也就是全国上下一团和气,正是此意。
正中繁体字楷书“圣门”贴金大写。在大门前地面紧贴第一级石梯坎处左面竖一长方形石柱。楷书“文武百官人等至此下马”。大门两侧置放一对雌雄石狮,给人起步就有一种进入圣殿的感觉。中间的门一般不开,只有皇帝光临才会开,通常只能走两侧。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泮池”又称“泮宫”,“泮者教化也”是位于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古代“诸侯不得观四方,故缺东以南,半天子之学,故曰泮宫。”依古礼,天子太学中央有一座学宫,称为“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南面泮水,故称“泮宫”。
泮池上一般有石桥,或拱或平、或三座三洞、或单座多洞不等,被称为泮桥。科举考试时,学生过桥去拜孔子,称为“入泮”。泮池上建桥俗称“状元桥”,过去的文人举子在临考前,都要到文庙祭祀许愿,考取了秀才之后到泮池还愿,文庙建泮池主要是为了纪念孔子对我国教育事业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同时也有弘扬儒学崇尚教育的含义。泮池上面的桥叫状元桥。过去的文人举子到文庙祭祀许愿时都会在状元桥上返回,以示金榜高中返回;现在又说“状元桥上走一走,高考榜上中前首”。 过桥我们看到的后院中院门分三道,东西两侧各有持敬门,中间为大成门,又称戟门。古代作为金声门,右为玉振门。大成门在宋代初年叫仪门,因大成殿得名大成门,颂扬“大成至圣先师”孔子集夏商周三代文化之大成。在封建时代,每逢朔、望朝圣和春秋祭典,府县官员、教谕和训导学教官由大成门进,士子走持敬门,不得逾矩。棂星门两侧种有槐树,槐者一木,一鬼,然而他只能种在侧面,故为“心中无鬼天地宽。”表明儒家敬鬼神而远之。
棂星门是文庙的规制建筑。“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后汉书》记载汉高祖刘邦癸天祁年,命祀天田星。宋仁宗天圣六年(1029年)筑郊台外垣,置棂星门象征天之体,旋又移用于孔庙。明代以后棂星门成为孔庙规制性建筑,盖以尊天尊圣。文庙建棂星门,并作为第一道大门,象征祭祀孔如尊天,意为祀孔如祀天。同时,古人认为棂星门“得土之庆,其精下为灵星之神。”孔子有“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万世师表”之称。以棂星门命名文庙大门,象征着孔子可与天上施教化,广育英才的灵星相比,又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此,统一于儒家门下。
©2020-2023 www.zjyoug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景点大全_自驾游贵州 版权所有 黔ICP备19005176号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18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