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汞矿工业遗址位于贵州省丹寨县龙泉镇和扬武乡南部。矿脉连结黔东南、黔南两自治州的丹寨、三都两县的广大地区。矿点主要分布在丹寨县龙泉、扬武及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交梨、苗龙、拉缆、九阡、周覃等乡镇。北起丹寨县扬武乡朱砂村,南抵三都县拉峩乡坝桥村。南北长约3.6公里,东西宽约2。5公里。主要建有硃砂厂、大发厂、宏发厂、羊角厂、四相厂、赛宝厂、三都分厂;分有四个采矿车间;开采的矿洞有广平硐、主发硐、新硐、新华硐等一百多个。地理坐标为东经107°45′22″—107°57′36″;北纬25°30′09″—26°44′33″之间;海拔在400—1024米之间;地表面积约50平方公里。属云贵高原贵州地貌分区黔东南浸蚀剥蚀构造中山低地貌。气候属亚热带以北温带过度高原大陆性气候。岩层以青灰薄层块状为主。
丹寨汞矿遗址存在年代久远。据传,在火药未发明之前就有人在今遗址用火烧泼水爆炸等土法开采。操作原始,效率低下。相传有一老板耗尽家粮,让工匠们把剩下的冷饭吃了后各自回家,老板自己空着肚皮先回家了。工匠们不忍心,吃下冷饭后,作了最后一搏,终于打出了矿,于是急忙派人跑了30多公里的路把老板追回来……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这个厂取名为“冷饭厂”。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当地土司敬贡朝廷的礼品中,就有丹寨出产的活水银以及银饰等。清乾隆十五年(1751),都匀府设“五加河水银厂”于八寨厅内,清道光二十八年(1849),朝廷对“五加河水银厂”课税变价银200两;清同治十二年(1874)年,复开办大发洞水银厂;清光绪二十五年(1900)外资英、法与贵州路矿局合股在厅境内开采汞矿。清光绪三十四年(1909)上海盐道陈明远承办贵州矿务局,开采八寨县汞矿,建立英法水银公司。1940年7月,中央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和贵州省政府矿务局直管三合(三都)、八寨(丹寨)两县汞矿,开设“三八厂”。两年后改为汞业管理处,实行大面积开采,并收购农民炼的汞。1945年,汞业管理处撤离,矿区开采实际处于当地地主、官僚们的控制之中。
解放后,1952年5月,都匀专署公安处劳改科到矿区接管办厂。1953年由贵州省公安厅接管建“贵州省地方国营丹寨汞矿厂”。1956年,苏联专家库克林、杜尔钦斯基进驻矿区指导工作,对矿山如何开展地质勘探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从那以后,我国自己培养的科技人才不断分配到厂工作,因此,汞矿厂在生产、建设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40多年来,丹寨汞矿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矿源开始出现枯竭;八十年代后期,生产出现亏损,1990年停产。现废为遗址。
丹寨汞矿工业遗址地处山谷,山脉为南北走向,地形坡度较大,遗址内无较大的地表水,有羊巫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遗址进入三都水族自治县汇入都柳江水系,水资源较丰富。地质为灰至深灰色薄层泥质灰岩、泥质和粉砂质条带白云岩、白云质粉砂岩及角砾状薄层青岩间杂 。丹寨汞矿工业遗址内多数平地、路面、操场,步道为水泥硬化, 路旁植有法国梧桐、杨树等行道树, 环境幽静,山清水秀,建筑物和构筑物保护较好。遗址西修公路至五里堡7公里并入321国道;北修公路至扬武乡老八寨村3公里;两条公路环回,交通便利。遗址四周为苗、水民族聚居区,过去曾有部份当地人参与过采矿炼汞,现以种、养职业为主。红火时期的汞矿厂为融洽周边群众关系,经常资助周边村寨的民俗活动,也邀请各村寨的寨老、村组干到矿上座谈,邀请青年们到矿上开展文娱体育活动。使周边村寨的群众与汞矿的干部职工和睦相处,促进区域社会稳定。
2008年8月,国家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经丹寨文物普查工作者的整理上报。丹寨汞矿工业遗址引起州、省领导和专家的高度重视,将丹寨汞矿工业遗址申报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可以说,丹寨汞矿工业遗址,以它的悠久历史,以它的覆盖面积,以及它为国家为地方所作的贡献,都是无与能比的;可以说,它是一本甲骨文,值得人们去研究;是一座汞工业博物馆,值得人们去考察。它是一处情人谷,值得人们去探幽。人们莅临丹寨汞矿工业遗址,可以亲眼目睹冷饭厂、四相厂、苏联专家楼、苏式砖木结构的医院、冶炼车间、化工车间、动力车间;钻进深不可测的众多采矿洞,体验深井采矿的快乐;想象当年这个亚洲第一的汞矿红红火火的生产场景;特别是老汞矿人回忆当年那种扬眉吐气甚至有些骄傲与自豪的情景,更有专家学者前来研究她的发现、开发、发展高峰、衰退以及荒废;享受着这里的青山绿水,欣赏周边水苗同胞的民族风情,口味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一定会流连忘返,醉梦仙乡。
©2020-2023 www.zjyoug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景点大全_自驾游贵州 版权所有 黔ICP备19005176号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18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