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里侗寨是榕江县乐里镇行政村之一,也是七十二侗寨特色村之一,侗族风情旅游村、吃新节之乡,位居乐里镇东南部,距榕江县政府驻地2小时车程,距乐里镇政府驻地10公里,辖大瑞、江边、党义、卑兰、溪口等五个自然寨,十五个村民小组,共723户,3700人,其中非农户口37人,侗族村民约占98.9%。2010年大瑞村人均纯收入达2238元,首次突破两千元大关。全村生产总值达到677.58万元,同比增长25.6﹪。大瑞村耕地总面积达2099亩,森林覆盖率达78.85﹪以上。
1943年并置乐里、瑞里2乡。1953年增设平往乡。1961~1963年析建乐里、瑞里、往里等公社。1984年改置乐里镇及瑞里、往里2乡。瑞里是贵州省榕江县一个侗族聚居的神秘侗寨,他位于榕江县城的西北部,全村人口3027人,侗族占全村人口的98%以上,是侗族七十二寨文化、政治中心地之一。侗寨依山傍水,坐落有致,前有青山衬映,后有护册来朝,一条清澈见底的榕江母亲河都柳江支系由寨脚缓缓流过。瑞里土地肥沃,气候宜居,是榕江区乡所在地最先推广种植双季稻村寨之一。具有“榕江小车江”之美称,追忆瑞里今昔,寓意悠长。瑞里之地原本是一片深山老林,渺无人烟的荒凉地带,这里经常有虎狼出没,特别是现称“瑞里坳上”这一片地方,当时是一片冬笋林(侗语称冬笋为南瑞),是虎狼等野兽栖息之地,没有“瑞里”这一谓称,后来由杨姓分为三大支系,即“杨血孖”(汉语译为河边杨),“杨崩”(汉语译为本里杨),“杨亚”(汉语译为红杨),其中一大支系“杨亚的老祖宗最先到此地来,成为该地最早拓荒者,当时出于拓荒者对该地有一个谓称,拓荒者就以侗语称冬笋为“南瑞”的“瑞”为该地的地名,并由此一直被先后到这里来居住的侗族同胞称为“顺瑞”(“顺”汉语译为寨子),就此“顺瑞”即现称瑞里这一寨名就渊源至含今,当时“顺瑞”的侗族同胞为了纪念和敬重“杨亚”(即红杨)祖先最先到“顺瑞”来拓荒居住,所以每到一年的“开春”及“开秧门”这两天首先由“杨亚”(即红杨)支系中具有德高望重的直系后代在这两天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扛着锄头向地里挖上第一锄,“开秧门”首先向田里扯上第一兜秧,意为向人们宣告一年一季的春耕已开始,诉求上天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清末期,民国初期。追朔七十二寨瑞里远古,深莫难测,探究七十二寨瑞里近代及现代,人们不难得出,七十二寨,瑞里是一个具有很深民族文化底蕴的神秘地方,早在清朝末期民国期间七十二寨瑞里为了抵御外来地方土匪强盗进寨抢劫财物,在地方寨老的指挥下,修筑了千多米长土石城墙围住寨子,并在城墙两侧栽上一种名为老虎剌的丛生毒剌以防外敌入侵,寨子的各个要口都修有寨门,也叫落门(共6个),实有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城墙及寨门残存遗址尚存),当时曾有一个强盗兼土匪头子张佰川来攻打瑞里,由于瑞里众志诚城,张看后不战而逃,随后瑞里联合了方圆几十里远的自然村寨,结成共同抵御外来入侵之敌的统一战线,尔后称为侗族七十二寨。民国时期瑞里属乡所在地,管辖区域近及瑞里附近村寨,远及仁里、往里、八妹、色同、高表、孖妹岗、卑勾、高纽等地(建国初期以上地区仍归瑞里管,直到90、91年撒区并乡瑞里才改为村)。当时七十二寨瑞里名声大振,曾有不少的外县侗族同胞称瑞里为“瑞高瓜”(汉语为瑞里脑壳硬),只要提到七十二寨,人们就自然地知道是瑞里,瑞里成为侗族七十二寨的象征,当时七十二寨的自然领袖人物主要有三人,他们分别是杨正敏、林文霞和林昌运。杨正敏,侗族,瑞里人,生于1800年,卒于1876年,此人生性善良,聪明过人,在侗族七十二寨瑞里中主要负责寨风,文化道德等方面教诲,去世后人们在他墓碑上刻有如下诗句:“负笈当年承面命,满园桃李正芬芳,道德深醇名里党,英业越发振乡邦。”来怀念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林文霞,侗族,瑞里人,清朝末期曾任朝武德骑尉一职(是清朝的一种武官,相当于现乡一级武装部长)。林昌运,侗族,瑞里人,清朝末期秀才,当时主要负责七十二寨的寨规,出谋划策等方面。他们三人在为七十二寨瑞里地区的寨风、文风、治安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深受七十二寨侗族同胞们的敬仰与爱戴。七十二寨瑞里历经沧桑数年,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种族同胞团结和睦,一派繁荣景象。
以大瑞村为中心瑞里片区位于乐里镇的东北部,幅员面积为60平方公里。
瑞里片区土地肥沃,森林茂密,覆盖率达到84.3%,高于镇内其他地区和全县、全州的平均水平,主要是常绿阔叶的原始森林和人工营造杉木林。走进瑞里,就像置身于郁郁葱葱的绿色世界,仿佛进入了人间仙境和世外桃源。寨蒿河的源头孖节河贯穿全境,更是给雄浑而美丽的大山系上了一条绿色的彩带。
瑞里自然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山明水秀,除遍布的森林外,大山深处还保存着上千年的古树800余株,这些几人才能合抱的树子,顽强生长,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它们是植物的活化石。高达百米,宽近20米的乔勒瀑布飞流直下,其雄壮的气势让到这里观光的游客流连往返。此外,饮用后能使女人美乳的富有传奇色彩的“丰乳泉”更是使人们趋之若鹜,有些旅客为此不远万里纷纷到这里探究其中的奥秘,一座座风雨桥无不显示着侗家特有的风格。
大瑞村境内属山区丘陵地带,山势平缓,溪流纵横,历为侗族“七十二寨”之一,民风朴素,交通便利,柏油马路过境,可直达乐里、寨蒿、忠诚、榕江,地理位置重要。
爬窗探妹、隔窗对歌
瑞里侗族属榕江县七个侗族支系中的“七十二寨侗”,民族纯朴,民族文化浓郁,妇女的服饰有盛装和便装之分,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有其独特的一面,女人的发鬓也是别具风格,外人一看感觉美观大方。这里依然保留着许多的富有浓厚民族气息的古老习俗。如男女青年恋爱时,采用“爬窗探妹”方式进行交流。
在寨里,月色下听侗族情歌独特而风趣,侗族青年的求爱方式是爬窗孔,夜深人静,小伙子带着自制的牛腿琴,扛着独木梯架,来到中意姑娘卧室的窗下再爬上去,在吊脚楼高的窗棂上唱起“喊姑娘歌”。姑娘动心就会打开窗与小伙子唱“对唱歌”,双方情投意合便会接下去唱“发誓歌”,分手时又唱“分散歌”。日后,若两人的恋情遭到家族的反对,还会唱“逃婚出走歌”。必须经过爬窗孔双方逐步了解有了感情后,小伙子才可以请媒人前去向姑娘求婚。有时夜幕降临,姑娘们也常聚在一起纺纱唱歌,小伙子们会来到姑娘身旁,拉响牛腿琴,绣花鞋踏动的纺车声,与琴声伴奏下哼唱的优美侗歌相映成趣,那是美丽迷人的侗乡夜韵呀。
瑞里保留着原滋原味的侗族风情,侗家特有的雕房以及古老的吊角楼房屋建筑。雕房即在房屋的各个构件上都雕刻着图案,或人物、花卉、飞禽走兽等动植物图案,工艺细腻精美,形象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富有较高的装饰性作用,其历史较为悠久。现今仍保存完好的雕房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此雕房规模宏大,占地面积超过200平方米,且分为上、中、下三个楼层,房顶用青瓦盖顶,形呈“人”字,瓦檐呈六角形形状,楼房三层各有适用,第一层为吊脚楼,通常主人家的牲畜都饲养在这一楼;第二层是人居住,如此既隔离了湿润的地面,又能更好地充裕屋内的光线;第三层为谷仓,存放的是玉米、稻谷等粮食作物。侗乡雕房,积聚了侗族同胞的精神和智慧,是侗族文化发展的标志,对研究侗族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这里没有最好的地理环境,但这里是‘原生态’的首选地。瑞里侗寨由于历史及地域原因,长期以来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原生态民族文化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各民族原生文化种类繁多,精彩纷呈,侗族丰富多彩的原生民族文化令人自豪和骄傲。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居住着很多侗族人,侗族主要是弹(三弦)和唱(侗族大歌)。踩歌堂、吹芦笙等。在这里,古老的文化被崇山峻岭拥抱,每一个云雾缭绕的峰峦都藏着无数的神秘。春节时‘踩歌堂’是这里侗族人们的喜好,还有吹芦笙、各种文艺晚会等,这里还过端午节、吃新节、侗年节等各节日,给这里添上了独具一格的色彩。
吃“烧鱼”,瑞里侗族人叫“计坝歇”,一般要到坡上去吃,庆祝丰收。秋收季节,稻谷打完,只剩下水田里的一点糯禾后,这里的侗族群众便一家男女老少带着蒸好的糯米饭、醇香的米酒和餐具等,同时还要邀请亲朋好友,特别是要请上亲家,一同去坡上的禾田折禾吃烧鱼。他们一边折禾一边捉鱼,把捉来的又肥又大的鲤鱼,用木棒插入鱼的口中,手拿木棒一端,将鱼伸入稻草火中慢慢烤熟,然后趁热拿到锅里或盆中与配料、香料和一点凉水拌匀。参入的配料、香料有火烧过的半青半红的辣椒、西红柿和盐巴、味精、生姜米、大蒜米、花椒粉以及用手揉搓软化并切好的韭菜、蔓蒌(侗语,一种野生的毛毛菜)、鱼蓼、折耳根叶、野芹菜、滇兵菜(一种野菜,又称亮广菜或火烧菜)、广菜等。这道菜既有鱼味,又有野菜味,可口宜人。烧鱼、酒饭摆在田边,先是掌家人和掌家人的亲家站在一起念上吉祥话语,敬上天地、祖先和各路神仙,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禾谷满仓,吃不完,有结余。这一礼仪完毕后,才宣布大家可以吃饭。
冻鱼是侗家人的冬季,从田里捉来又肥又大的鲤鱼,取出苦胆,然后把整条鱼连同酸辣子、白豆腐放进锅里同凉水一起煮,并配上煮鱼的香米。煮好后,舀起放一晚上,待鱼冷冻后,第二天拿出来吃。吃冻鱼有香辣清凉的感受。吃了冻鱼,象征生活富裕。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原生态食品。
瑞里是“七十二寨”侗族服饰着色浓重,工艺精巧,美观大方,艳丽多彩,耀眼悦目。女盛装一般由圆领、宽袖、胸襟、围腰、袖口、百褶裙、小腿布套、龙舟形绣花鞋等部分组成。其制作方法,一般是分块挑、绣,再连缀成套,或将已制作好的各种图案的部件分别缝于各个部位。制作一套女盛装,特别是挑花、绣花,全配齐往往要几年时间才完成。女盛装,一般过侗年节、吃新节、看斗牛或踩芦笙以及走亲访友时才穿戴,回家后又换衣收藏。每个女青年至少有三至五件盛装,多的达十几件。女盛装还配有各种银饰,有头饰、颈饰、耳饰、盛装饰、童帽等几大类,一百多种花样。头饰有银花、银梳,颈饰有项圈、项链等,手饰有手镯、玉石手镯,耳饰有银耳环、金耳环等,盛装饰有银扣等。侗族女童盛装还配有银铃,分别锁定在绣花衣上,侗族女盛装,工艺十分复杂,比如女盛装百褶裙,其裙子长到膝盖,全属青色,织裙子的布与织衣的布不同,裙布很稀,象蚊帐布,经过作米浆---染---洗---捶---晒---蒸等工序,前后需两个月左右,才能制成,一条裙子约用布5-6米。又如女童猫头帽,一般青色和蓝色,形象象猫头,无帽檐、只有两个铜猫耳翘起,帽耳里缝有羊毛、猫耳下贴有银铜人像、玉石头像等装饰,有和尚头、老虎头、狮子头等各种各样的图案,帽子后面有铜铃、各种图案银钩,小孩戴帽走亲访友,一路上叮叮当当作响,据说还可以避邪。这里的民间文化活动十分丰富,每至民族节庆活动之时,都要开展规模宏大的歌会,互相交流,互诉衷肠。村里成立有一支演出队,除在本村本地演出外,还到邻近的黎平县、从江县演出,展示多彩的民族文化。
七月间有独具风格的侗族吃新节。 大瑞村每年农历六月六举办吃新节:第一天举行采集来的新抽穗的水稻祭祖仪式,第二天举行喊亲友聚会,再举行斗牛活动,历时三天,节日风情隆重。乐里镇政府定为侗族风情旅游村。
拦路是侗族村寨交往中欢迎来客的一种仪式。在两寨之间交往和迎娶新娘时最为常见。每当客人来访时,主寨就会安排隆重的拦路仪式欢迎客人。主人在路口门楼前设置竹竿、树枝、绳子等障碍物,把路拦起来。主寨的姑娘们,拦到客人之后或者是主寨的小伙子拦住客方的姑娘时,首先唱起拦路歌,唱出种种拦路的理由。接着客方的姑娘或小伙子则唱起开路歌,逐一推翻对方拦路的种种借口,许多歌里都是用诙谐的语言互相逗趣,通过一唱一答,使主客相见的气氛变得十分热烈。每当客人用歌答复了主人提出的一次盘问和逗趣之后,主方会给客人敬酒,吃一块肥肉,还有把花带戴到客人脖子上,主方就把拦路的障碍物拆去,把客人迎进寨子里。
侗族大歌是侗族必不可少的东西,当然这里也是如此,侗族大歌是一种极具独特性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合唱音乐。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发现。1986年在巴黎,几位侗家姑娘天籁般的精彩合音,就曾轰动世界乐坛,被誉为“清泉般闪亮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在这个孕育了侗歌的地方,歌唱在这里不是什么余兴节目,而是全部生活的起点和终点,全部历史的凝练和传承。侗族有一句话:“饭养身、歌养心”,只此六字就传达出了侗族大歌是侗家人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信仰。在侗寨,不论是生命的诞生,还是生命的结束;或田间地头、鼓楼下、花桥上都能听到或悠扬或婉转的骨髓,又诠释着侗家人对待自然和生命的谦恭态度。 屏息静听他们的呼吸,去感悟远古的浪漫。去探究魏晋遗风、唐代发型、宋朝服饰、明清建筑。在那些已经传诵了千百年的古歌里,你可以看见她们祖先苍桑的背影、不屈的灵魂和豪放的性格。那些血与火虽已消失在历史的烽烟中,那些情与爱却一直在千百年的梦里放飞…… 关于这个我生活了快20年的土地还有太多神奇的地方没有说到,还有更多神秘的故事没有听说。不管是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民间节日还是“三天不吃酸,走路打遄遄”的饮食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侗族人民和谐共生,延续着侗族的血脉精魂。
侗年,侗语称凝更,是侗族感谢祖先保佑的传统节日,也是侗族家人团圆、庆贺丰收的节日,是侗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201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十二寨侗年,各村寨有意错开时间,便于大家相互走访和交流。每个村寨过侗年,都要邀请几个村寨的芦笙队或歌队去做客,通过频繁交流,增进情谊,化解纠纷,促进和谐。现在,除了交流民族文化,还交流生产技艺,互通有无,共同致富。
©2020-2023 www.zjyoug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景点大全_自驾游贵州 版权所有 黔ICP备19005176号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18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