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遇仙桥于黔桂古道上,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独山监生李芳霖,徐学成出面召集乡绅捐资修建,桥长74米,宽8米,高14米,为五孔青石拱桥。北有石阶21级,南有7级。正中两面桥壁有石雕龙头龙尾,镌工精细栩栩如生。龙头含有活动的石珠,风吹珠转,风鸣作响,别有风韵。桥为独筑古驿道桥,造型别致。桥架设在河岸峡谷之间,工程艰巨。在同类建筑尤为罕见。经过四年的努力才建成。传说:在桥合拢时,工匠们经过精心制作的加尖石投而不拢。在片刻谋计之时,看见一白翁负石而来。老翁所负之石刚好吻合。恰巧鸡鸣,老翁忽然消失不见,工匠们认为是所遇乃仙人。所以,就命名为“遇仙桥”流传至今。现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临近解放时,国民党的残兵从此逃往独山,在此休息时,一士兵视为好奇,开枪打碎了龙头口中宝珠,该士兵当场被流弹反弹致死。当地所住都为我国少数名族布依族,民风醇厚,每年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以及正月十五,桥上热闹非凡。此桥现在都还一直是附近村民过河的要道!
凤啭河上的百年古桥—“遇仙桥”。“遇仙桥”为一座典型的石拱桥,全由硕大的青条石雕刻砌成,桥有五孔,长七十四米,宽八米、高十四米,桥两头有石阶供行走。站在桥上,无不为百年前造桥前辈的工艺技巧而称雄叫绝。桥面平展宽畅,青石条被雕刻得长短高宽规格型号统一,就象用模具铸出来的一样,石条被交错铺在桥面上,几乎看不到接缝。长约七尺、宽约一尺五、高约二尺、重约一、二吨的青石条被整齐地排放在桥的两旁作护栏。中间桥墩的两旁安置有精心雕刻的龙头凤尾,面向上游的龙头工精细,栩栩如生,只可惜龙的下腭已被击碎,相传修建时龙的嘴中含有活动的空缕石珠一枚,每当河风乍起,龙珠定随风转动,发出清脆的鸣叫声,清颠军入桂路经此桥时竟将龙珠作靶用火铳枪击落河中。桥两旁修桥时的碑刻仍保留完好,尽管经历百年风雨冲刷,埋没于河沙野草之中,仍字迹清晰可辩。 桥面和石护栏已磨得峥光瓦亮,在烈日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几株古树仍郁郁葱葱,油绿的树叶在河风的吹拂下发出“嗖嗖”的响声。几匹马驮着农作物走在桥上发出清脆的“呵呵”声。山野静静地,河水也静静地,除山风吹拂起衣角外,一切都是静静地。往日两岸木屋林立、车水马龙、人欢马嘶、行人如织、灯火辉煌、酒香人醉、歌起曲合,商道不夜城的火爆情景已不复存在,只有已磨得峥光瓦亮的桥面和石护栏静悄悄地作证。 古桥在近代的战争中也曾留下浓浓的一笔。解放军在进军黔南时被土匪阻拦于桥边,经过一场激战终将土匪消灭,至今桥边的石碑上仍可见当年激战的弹痕。 如今“遇仙桥”的下游不远处修建了一座水电站,深遂的峡谷中碧波荡漾,两岸森林茂密,湖中鱼虾翱翔。轻舟畅游在山水之中,不由得思绪万千、感概无限。电站的下游据说可以漂游直达平塘县城。似想漂游在绝崖高峡之中、征服于险滩激浪之上、端坐于烈焰篝火之旁、喝一口香飘醇甜的美酒、咬一口肥厚馋人的腊肉、吃一碗喷香爽口的包谷饭,是何等的惬意。
©2020-2023 www.zjyoug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景点大全_自驾游贵州 版权所有 黔ICP备19005176号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18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