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怎雷村。怎雷村距县城41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与都江古城垣隔河相望,座落在半山腰上,总面积为6.8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组,共236户1052人,主要民族聚居水族和苗族同胞,分别获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名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称号。
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城东南的都江镇怎雷村,其距县城41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7.5公里,与都江古城垣隔排常河相望,座落在半山腰上,海拔650米。地处黔南的都柳江与龙江上游分岭的山脉中。周围有大坝、枫柳、里小、里送、棉花地、崩坡、甲雄等水族村寨,计4000余人,形成以怎雷上寨为中心的水族文化社区。怎雷水族寨建于山坳缓坡地段,背负青山,前临深涧,层层梯田由山脚累级而上,气垫恢宏。民居随着山势的起伏,巧妙地组成了一幅“入村不见山、进山不见寨”的山野村居图,形成了“天人合一”优美、宜人、质朴的人居环境。
怎雷村建村已有300多年,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一个民族文化原生态保留得十分完好的村寨。该村寨是水族聚居的典型村寨,是水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收藏着厚重的水族、苗族文化,吊脚木屋、水书、纺车织布机、石雕、马尾绣、蜡染以及铜鼓舞、古瓢舞、古乐等在该村均保留在“原始”状态,成为三都县农耕文化的一个驿站。现有传统民居建筑200余栋,传统禾仓建筑111栋,规模较大,具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少数民族文物价值。2010年12月,怎雷村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2]这里居住人口均为水族。在这里繁衍生息300余年的水族同胞,至今仍保留和传承着水族图腾崇拜、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生活习惯和文化艺术。
怎雷水族寨由于地处绵延的大山之中,交通闭塞,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水族文化特征,尤其是民居建筑群更为突出。现仍保存着8栋上百年的“干栏”民居,与贵州出土的汉代陶屋形式十分相近,为研究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木结构建筑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见证。
怎雷民族寨其历史据寨老介绍有10代人(约200年)之久,该村民族文化独特和村寨自然生态保存较为完整,有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2007被确定为县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二组苗族和三、四组水族专用表演场2个、100平方米的二组苗族斗牛场1个,2007年由县文体广播局实施的民族生态博物馆1个。怎雷村峰峦延绵,古树参天,梯田层层,云雾环绕,植被丰富,与民俗风情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村域内有“美女摩崖”和“冷暖风洞”、有“宗族墓群”、有铜鼓和龙凤石雕墓(李家坳花坟)。有上寨天然泉井和中寨天然泉井,水源长流,水质清亮,冬暖夏凉。还有相邻景点:叫化洞、崩坡寨、犀牛洞、海马脚、仙人桥峡谷、天生桥、凉风坳、煞人湾、马鞍坡、小脑回音岩、风柳苗王洞、瓮庭山等。
村落形成的年代据寨中年长者口述家族史及田野调查资料推断,其先辈约于清康熙年间迁居于此。现全村居民共221户,1017人,有水、苗两种民族,水族占65%,苗族占35%。日常生活中操水语、苗语和汉语,水族能说苗话,苗族也能讲水话。他们虽然生活在共同的地域环境,同一块蓝天下,但至今仍保留和传承着各自的文化特色。 怎雷古建筑群座落在半山坡上,面对依山势而建的雄伟的都江古城垣,下为层层梯田,周围古树成荫,竹林密布,环境优美。山、林、梯田与青瓦覆盖的传统民居建筑互为衬托,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民居共有200余栋,均为传统的“杆栏”或“杆栏式”建筑,其中百年以上“杆栏”民居有14栋,“杆栏式”民居186栋,禾仓110栋。长期以来,怎雷村寨的水族、苗族同胞和睦相处,民族团结,呈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特色。
2010年12月,怎雷村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2019年12月25日,入选国家森林乡村。
2021年12月,被贵州省林业局列入“2021年贵州省森林村寨”拟命名公示名单。
©2020-2023 www.zjyougz.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景点大全_自驾游贵州 版权所有 黔ICP备19005176号 贵公网安备 52010202001897号